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登录
方式

为重症救治赋能

为患者康复加速

当前位置:首页 重症实战 空中大查房

病例:一例肺部阴影引发的思考

樊慧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发布于2025-02-17 浏览 177 收藏

作者:樊慧珍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病情介绍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6岁,已婚,广东肇庆人。主诉:因咳嗽1月余,于2023年9月12日15时30分入我院肿瘤科。

现病史

患者2023年9月10日因“咳嗽1月余”就诊于怀集县人民医院,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上叶占位性病变(大小约5.1cm×5.9cm),考虑肺癌并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转移;右肺上叶、中叶炎症;左侧锁骨内固定术后。患者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 门诊以"肺占位性病变"收入肿瘤科。患者自发病以来, 精神和体力状态一般, 食欲及睡眠一般, 体重无明显变化, 大小便未见异常。

体格检查

神清,体型消瘦,右颈部可触及黄豆大小淋巴结,无触痛;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右上肺可闻及湿啰音,未闻及干啰音;心、腹未见异常,无杵状指。

辅助检查

  • 血常规:WBC 12.85 G/L(↑),NEU% 79.0%(↑),Hb 115 g/L(↓)。
  • 生化:K+ 5.21 mmol/L,Na127.7 mmol/L,ALB 29.5 g/L,Urea 18.1 mmol/L(↑),Crea 176 μmol/L(↑),GLU 11.2 mmol/L(↑),ALT 36 IU/L,AST 13 IU/L。
  • hs-CRP 152.31 mg/L(↑),PCT 0.06 μg/L(↑)。
  • CEA 0.6 μg/L,NSE 10.3 μg/L,Cyfra21-1 0.97 μg/L。
  • HIV阴性,铁蛋白1168 μg/L(↑)。
  • T-SPOT阴性;抗结核杆菌抗体阴性。
  • 糖化血红蛋白6.6%。
  • 真菌D-葡聚糖检测205.97 pg/ml。
  •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影像学检查

双侧放射冠、基底节区可疑腔隙灶;右肺上叶肿块,考虑肺癌可能,周围及右肺中叶、下叶前基底段炎症可能,不除外合并癌性淋巴管炎;右肺上叶支气管狭窄,尖段支气管闭塞;右肺门、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可能(图1);上腹CT平扫及增强未见明确异常。

图片
图1  患者入院后胸部CT(2023-09-13)
经皮CT引导下右上肺穿刺术
病理回报:(右肺肿物)送检肺组织肺泡间隔增宽,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肺泡腔内组织细胞沉积,间质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图2),考虑为间质性肺炎及急性活动,未见明确恶性病变或肉芽肿形成。
图片
图2  右上肺穿刺病理结果
PET-CT检查(图3)
(1)右肺上叶肿块,代谢活跃,考虑肺恶性肿瘤伴癌性淋巴管炎可能性大,建议高代谢区穿刺活检;右侧锁骨区、纵隔(1-4R、7、8组)、右侧肺门多发代谢活跃淋巴结,考虑转移可能。
(2)余全身扫及未见明显高代谢肿瘤影。
(3)右肺多发炎症(上叶及中叶为著);拟右肺中叶内侧段、下叶背段、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炎性肉芽肿;余纵隔、双侧颈部、腋窝炎性增生淋巴结。
(4)双侧基底节区散在梗死灶;副鼻窦炎;前列腺钙化灶。
(5)脾脏、全身骨髓弥漫性代谢活跃,考虑反应性改变;左侧锁骨内固定术后改变;脊柱退行性变。
图片
图3  PET-CT检查
第二次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病理回报:(右肺)穿刺肺组织,见肺泡间隔增宽,纤维组织增生,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等浸润(图4),考虑为炎性病变。免疫组化示:CK(肺泡上皮细胞+),CD68(组织细胞+)。
图片
图4  经皮肺穿刺病理结果
右颈部淋巴结淋巴结活检
病理回报:(右颈部淋巴结)穿刺淋巴组织,可见淋巴滤泡样结构,未见转移癌,可见灶片状浆细胞浸润(图5),综合免疫组化结果未见异型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性增生,故考虑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CD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21滤泡树突网(+),CD10(+),Bcl-2生发中心(-),浆细胞CD138(+),CD56(-),Kappa(+),Lamda(+),KI-67约为60%(+)。
图片

图5  右颈部淋巴结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

转入呼吸内科治疗
思考

1)诊断考虑:肺癌,肺结核,淋巴瘤,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

(2)患者三次活检,病理均未明确诊断,下一步需要做哪些检查:支气管镜,痰涂片+痰培养,BALF的NGS,血培养?

支气管镜检查

转入呼吸科后第2天行支气管镜检查,镜下可见:管腔内散在白色分泌物,无黄色脓性分泌物,且未见新生物(图6)

图片
图6  支气管镜检查
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及NGS检测
BALF真菌培养及鉴定:白念珠菌(+)、少量马尔尼菲篮状菌混合生长。BALF NGS回报:白念珠菌(序列数370380),马尔尼菲篮状菌(序列数277)。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TSM)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侵袭性真菌病,该病的主要流行区域位于东南亚,我国华南地区多见,好发于HIV阳性、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等免疫缺陷患者。无菌体液及组织培养仍是诊断TSM的金标准。马尔尼菲蓝状菌是温度敏感的双相真菌,菌落呈绒毛丛状,并向培养基中分泌葡萄酒样红色色素,是鉴定该菌的重要特征;显微镜下可见帚状枝(图7)

图片

图7  马尔尼菲篮状菌

HIV阳性TSM的临床特点:患者常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且症状重、病程短、血培养阳性率高;HIV阳性,大多数CD4计数<10/μl。

HIV阴性TSM的临床特点:CD4+T淋巴细胞数量正常,甚至无任何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发热往往不是主要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反复,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出现全身多发溶骨破坏、肝脾大、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常易被误诊为结核、肺炎、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并全身多发淋巴结转移等。

关于TSM的治疗,《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022年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建议首选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2周后采用伊曲康唑序贯治疗;对于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建议在诱导治疗中首选两性霉素B脂质体。《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中关于HIV阳性TSM的治疗建议,诱导期选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巩固期选用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
治疗措施
2023年9月26日起给予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150 mg Vd qd, 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 用药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图8)
图片
图8  患者体温变化
2023年10月7日复查胸部CT:右肺炎症,注意真菌感染;右肺上叶、中叶及下叶前内基底段炎症较前吸收,右肺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炎症较前新发;右肺上叶支气管通畅,现未见狭窄;右肺门、纵隔多发稍大淋巴结,较前缩小;右肺中叶微小实性结节,较前变化不大(图9)
图片
图9  治疗前后患者胸部CT对比
出院诊断
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HIV阴性);2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
思考
出院后巩固治疗的药物如何选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
相对而言,泊沙康唑的抗菌谱覆盖最广,其次是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棘白菌素和氟康唑的抗菌谱相对以上药物较窄(图10)。既往研究通过肉汤微稀释法和Etest法测定4种抗真菌药对57株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伊曲康唑对马尔尼菲篮状菌的MIC500.004 μg/mL,伏立康唑为0.031 μg/mL,泊沙康唑0.002 μg/mL。另外一项相似的研究也表明,两性霉素B对马尔尼菲篮状菌的MIC50为0.25 μg/mL,泊沙康唑≤0.008 μg/mL,伊曲康唑≤0.015 μg/mL。
图片
图10  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
肾功能不全患者PK/PD变化与剂量调整如图11所示。本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需慎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于泊沙康唑,轻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均无需调整剂量。
图片
图11 肾 功能不全患者PK/PD变化与剂量调整
出院后巩固治疗
结合患者肾功能以及药物的可及性,我们采取泊沙康唑300 mg qd口服的治疗方案。
随访
抗真菌治疗4周后(2023-11-02)复查胸部CT:右上肺实变明显吸收,肺复张状态,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显著缩小(图12)。继续泊沙康唑治疗,定期复查。
图片
图12  患者抗菌治疗4周后胸部CT变化情况
2023年12月5日复查胸部CT:两肺炎症较11月2日明显吸收减少,右肺门、纵隔多发稍大淋巴结较前缩小(图13)。2023年12月22日停药(疗程10周)。2024年1月9日胸部CT:对比2023年12月5日CT,左肺上叶下舌段及双肺下叶基底段病变范围较前相仿,余肺病变未见明显变化;右肺门、纵隔多发稍大淋巴结较前相仿(图13)
图片

图13  患者抗真菌治疗停药后胸部CT变化情况

小结

对于肺占位性病变,需要仔细鉴别肿瘤性病变与感染性病变,尤其是特殊病原体感染。近年来TSM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提高病原体检出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泊沙康唑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尤其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新一代三唑类药物可能是抗真菌治疗的更优选择。


    作者介绍    

图片

樊慧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访问学者;第一届、第二届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第八届羊城好医生。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感染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组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肺癌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呼吸与危重症专委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委会常委,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呼吸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肿瘤抗血管生成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呼吸肿瘤慢病化管理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胸部肿瘤及肺结节管理专委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广州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南区委员。

全部评论 0

名院大查房「24」病例汇报

樊慧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名院大查房「24」学术专题

贺航咏  中日友好医院

Copyright©2020-2025 北京医麦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9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