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毅
患者女性,43岁,主诉:咳嗽咳痰4年,加重20天。入院时间:2018年11月8日。入院前4年,患者于季节变换至冬季时出现咳嗽,程度剧烈,伴有咳痰,呈白色黏痰,无发热、胸闷气短、痰中带血、恶心呕吐等不适,未予诊治,约5天后咳嗽咳痰较前加重,为黄色黏痰,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9.0℃。就诊于外院,完善胸片示肺炎(未见报告),予抗感染、化痰、止咳等治疗后症状缓解,病程持续约1个月。入院前3年,患者于冬季再次出现咳嗽咳痰,接受抗感染化痰等治疗后好转,病程持续约半月。入院前20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40~50次/天,伴有咳痰,为白色黏痰,20~30口/天,无发热、恶心呕吐、胸闷气短、乏力、痰中带血、咯血等不适。患者自服3天头孢及感冒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未见好转,入院前16天就诊于外院急诊,予阿奇霉素及化痰平喘等治疗,于治疗第3天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38.5℃,自诉夜间及清晨低热,约37.5℃,日间体温约38.5℃,咳嗽咳痰较前加重,为黄色黏痰,伴肌肉酸痛、四肢乏力、鼻塞流涕、头痛、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痰中带血、咯血等不适,继续治疗后未见好转。入院前12天就诊于外院内科门诊,完善胸部CT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未见报告),予莫西沙星及化痰止咳等治疗。入院前第7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发热,咳嗽咳痰较前稍有好转,为白痰,鼻塞流涕等症状缓解,继续治疗3天后出院。入院前3天,患者出院后仍有咳嗽咳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支气管扩张”收入我科。患者自本次发病以来, 精神尚可, 食欲正常, 睡眠尚可, 大小便如常, 体重未见明显下降。既往鼻窦炎术后30余年。已婚,育有1子。父母已故,有3兄,大哥曾患有气管炎,余体健;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2018-10-28】血沉64 mm/h,CRP 65 mg/L,PCT<0.1 ng/ml;肺炎支原体阳性(+)1:80。胸部CT:下肺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气管壁增厚,结节斑片影,符合支气管继发感染表现(图1)。【2018-11-01】血常规:WBC 3.83×109/L,NEU% 40.3%,Hb 114 g/L,PLT 267×109/L。
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98/62 mmHg。神清语利,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明显皮疹、苍白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未见杵状指(趾)。双侧胸廓对称,肺部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及少许湿啰音,未及干鸣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 血气分析:pH 7.46,PaO2 72 mmHg,PaCO2 38 mmHg,HCO3- 27 mmol/L,BE 3.1 mmol/L,SaO2 95%。
- 防癌+肿标:鳞状细胞癌抗原(SCC)2.0 μg/L,余未见异常。
- 免疫全项+风湿抗体+ANCA:ANA(+),1:100斑点型,余未见异常。
- 血GM试验(2018-11-09,2018-11-13)两次均阳性。G试验(2018-11-09)阴性。
- 超声心动:EF 65%,各腔室内径正常,二、三尖瓣反流(轻度)。
- 肺功能:FeNO 17 ppb;FEV1/VCmax 95.5;VCmax 94.4 ml;FVC 96 ml;MEF75 76.1;MEF50 50.3;MEF25 42.5;DLCO SB 63.6。小气道功能障碍;弥散功能轻度减低,残总比增高。
- 胸部增强CT(2018-11-12):气管及两侧主支气管壁边缘不光滑,呈扇贝样改变;两肺多发柱状及静脉曲张状支气管扩张,以中央区为著,并继发感染,局部壁厚,腔内可见稍高密度影;左右主支气管管腔增宽;两肺多发小片实变、树芽、玻璃密度及索条影,以两下肺为著。两肺门及纵隔内(隆突下间隙、气管前间隙及主肺动脉窗)可见多发淋巴结,部分饱满(图2)。
- 完善气管镜检查(2018-11-13):镜下可见黏膜非常薄,明显憩室样改变,双肺支气管黏膜退化明显(图3)。
- 细胞分类:巨噬细胞69.01%,淋巴细胞15.33%,中性粒细胞15.33%,嗜酸性粒细胞0.33%。
快速现场评价(ROSE):部分细胞坏死变性,未见典型核异质细胞。病理(左下叶背段刷片)可见核异质细胞。
- 中老年女性,此次主因咳嗽咳痰入院。既往多次肺感染病史。
- 胸CT:两肺多发支气管扩张,中央区为著,并继发感染;气管憩室;气管冠状位、矢状位直径分别为23 mm(21)和24.6 mm(23),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直径为19.6 mm(19.8)和18.6 mm(17.4)。
巨气管-支气管症;支气管扩张伴感染;肿瘤标志物增高;鼻窦炎术后。【2018-11-08】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复方甲氧那明。经过上述治疗,患者咳嗽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无咳痰、发热、胸闷、气短等症状。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啰音。整体治疗过程较为顺利。巨气管支气管症(Mounier-Kuhn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较罕见的、以气管和主支气管管腔显著扩张为特征的疾病。1932年Mounier-Kuhn通过影像学并结合内窥镜,首次完整报道了该疾病,后为纪念作者的贡献而将该疾病命名为Mounier-Kuhn综合征。胸部CT:CT下测量气管支气管在冠状位、矢状位直径大小来明确。男性的气管冠状位、矢状位直径分别超过25和27 mm,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直径分别超过21和18.4 mm,而女性的气管冠状位、矢状位直径分别超过21和23 mm,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直径分别超过19.8和17.4 mm。Mounier-Kuhn综合征患者支气管镜下有特征性表现:气道管腔明显扩大;气道壁菲薄膨出,软骨环软化、纤细;气道软化、塌陷,咳嗽及呼气相管腔明显狭窄或陷闭;管腔多发憩室,气道腔内常存在大量分泌物等。病理表现为气管、主支气管管壁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组织萎缩、纤细或发育不良、缺失等。
治疗方面上没有特殊。如果出现结构性损伤,多采取对症治疗。尽量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肺功能。临床中要提高对巨气管支气管症的认识,减少漏诊。随着医学的进步,未来或许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多年, 临床经验丰富, 发表多篇专业论文; 第八批赴鄂医疗队队员, 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感染病区作为经治组组长, 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治工作。参与病区重症抢救室的建设、有创/无创呼吸机等的培训讲解, 成为整个病房抢救组成员, 并且作为整个医疗队患者胸部影像学评价的最后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