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作者:刘红梅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一、基本概念
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RM)是指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间歇地给予高于常规通气的压力或容量,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使得陷闭状态的肺泡重新开放,从而达到改善氧合,减轻肺损伤的目的。肺复张经常用于ARDS、术后肺不张或者创伤性肺损伤患者中,使患肺重新开放。
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炎症介质释放后引起肺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损伤,进而导致肺毛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血管外肺水增加,以及肺泡通气/血流比失调,肺顺应性下降。其病理学特点是肺组织损伤的不均一性。在靠近腹侧部位,有过度通气的肺区域和正常通气的肺区域,在背侧逐渐出现了塌陷和实变区域。
二、新冠肺炎ARDS肺复张
三、肺复张评估的意义
四、肺可复张性的评估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基础情况大致推断其肺的可复张性情况。如果是弥漫性病变,或肺外源性因素引起的ARDS或中重度ARDS,则其可复张性高。如果是局灶性病变,或由肺内源性因素所致ARDS,或轻度ARDS,则其可复张性低。肺可复张性评估方法包括:①影像学指标:CT,EIT,肺部超声。②功能性评价:PaO2(↑)、PaCO2(↓);顺应性、FRC改变;P-V曲线。
(1)CT法:目前认为CT法是判断肺可复张性的金标准。根据CT值将通气分为四大类:过度通气(<-900 HU)、正常通气(-900~-500 HU)、通气不良(-500~-100 HU)和不通气(>-100 HU)。根据CT值计算复张后获得通气的肺组织重量,复张的肺组织大于9%的重量具有可复张性,此时进行肺复张的效果较好,能够使患者的氧合得到明显改善。其局限性在于耗时较长,需要转运患者,而且具有辐射性,对于危重患者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仅作为研究。
下图所示为患者肺内通气情况,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通气状态,绿色为不通气区域,蓝色为通气减低区,紫色为正常通气区,橙色为过度通气区。
EIT可以显示肺复张后通气分布的变化,下图蓝色和白色区域都显示通气良好。
采用P-V曲线评估肺可复张性需要满足3个标准中的2个:①吸气支显示低位拐点;②线性顺应性>50 ml/cmH2O;③具有较大的容量差异(>200 ml)。
五、常用肺复张方法
临床常用的肺复张方法包括持续性肺膨胀法(SI)/CPAP法、压力控制法(PCV)、PEEP递增法、叹息法。单纯给予肺复张是不够的,呼气末肺泡仍会塌陷,我们还需要设置一个合适的PEEP,使肺泡维持在开放的状态。此时,肺复张滴定PEEP,以最佳氧合法确定合适的PEEP。PEEP自20 cmH2O递减,每2 min递减2 cmH2O。氧合明显下降前的PEEP为最佳PEEP,再次肺复张后,将PEEP和FiO2重新设置在上述水平。这也是指南中推荐的方法。
六、小结
参考文献
[1] Gattinoni L, Caironi P, Cressoni M, et al. Lung recruitment in patients with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N Engl J Med, 2006, 354(17):1775-1786.
[2] 郑瑞强, 胡明, 李绪言, 等.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治疗流程专家建议[J].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 2020, 6(1):15-18.
[3]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管理专家推荐意见[J].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 2020, 6(1):1-11.
[4] Zhang F, Li C, Zhang J, et al. Comparison of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analysis and single-indicator thermodilution to measure pulmonary edem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Biomed Eng Online, 2014, 13:30.
[5] Gargani L. Lung ultrasound: a new tool for the cardiologist[J]. Cardiovasc Ultrasound, 2011, 9:6.
[6] Haddam M, Zieleskiewicz L, Perbet S, et al. Lung ultrason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oxygenation response to 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 in ARDS[J]. Intensive Care Med, 2016, 42(10):1546-1556.
[7] Muders T, Luepschen H, Zinserling J, et al. Tidal recruitment assessed by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n a porcine model of lung injury*[J]. Crit Care Med, 2012, 40(3):903-911.
[8] Meier T, Luepschen H, Karsten J, et al. Assessment of regional lung recruitment and derecruitment during a PEEP trial based on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J]. Intensive Care Med, 2008, 34(3):543-550.
作者简介
刘红梅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