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卫峰
呼气初始阶段代表气管和支气管内的气体最初呼出过程,这部分气体属于生理无效腔的一部分,不能代表肺泡内CO2分压水平,只有在呼气末期才是肺泡内气体呼出气道的过程,此时更能反映肺泡内的CO2浓度,故名为呼气末CO2(ETCO2),经过传感器可测得ETCO2数值,该数值更易于评估肺泡内的CO2浓度以及换气情况。ETCO2监测是一种无创、便捷、实时、连续的功能检测指标,是无创技术监测肺功能的一大进步。ETCO2也被称为“第六体征”【其他五项分别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监测】,这也体现了临床对呼出气二氧化碳检监测的重视。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监测方法包括:①质谱仪法:反应快,能连续监测,但仪器价格昂贵,不能便携,难以在临床广泛应用;②比色法:简便有用,但精确性欠佳;③红外线监测法:CO2仅对波长4.26 μm的红外线才有强烈的吸收作用,流经的CO2吸收掉一部分红外线能量,吸收的多少与CO2浓度成比例关系。经过微电脑处理获得PETCO2。红外线监测法的测量原理是采用非色散红外光谱技术(non-dispersive infra-red technology,NDIR),利用CO2分子对红外线的吸收特性来测定其浓度。红外线被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原子”的气体吸收的特性,氧气有两个相同的原子,因此,氧不会吸收红外线,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能被吸收。红外线射出后,CO2浓度越高,红外线被吸收得越多;反之,CO2浓度越低,红外线被吸收得就越少,最终以示波的方式显示出来。根据气体采样方式分为主流型和旁流型(图1,表1)。
2012年Razi等研究探讨了机械通气患者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无论是在SIMV状态下,还是在脱机T管状态下,ETCO2与PaCO2具有一定的一致性,ETCO2监测可准确估计机械通气患者的PaCO2。2010年一项前瞻性、非盲法研究纳入了急诊科未插管的呼吸困难患者(≥18岁)43例(48次检测),其中18项(38%)检测的ETCO2与PaCO2差异达到或超过10 mmHg,ETCO2与PaCO2的平均差异为8 mmHg。这也提示我们,如果监测手法以及判读没有问题,ETCO2这个数值实际上是可信的。
正常人ETCO2值范围32~43 mmHg,正常ETCO2波形分为四相:Ⅰ相:吸气基线,处于零点,是呼气的开始部分;Ⅱ相:呼气上升支,为肺泡和无效腔的混合气;Ⅲ相:呼气平台,呈水平形,是混合肺泡气;Ⅳ相:呼气下降支,迅速而陡直下降至基线,新鲜气体进入气道(图2)。ETCO2观察指标包括: ①基线: 代表吸入CO2浓度; ②高度: 代表呼出CO2浓度; ③形态: 正常CO2波形与不正常波形; ④频率: 反映呼吸频率; ⑤节律: 反映呼吸中枢或呼吸机的设置。在解读ETCO2波形时,一定要注意排除干扰因素,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波形和监测数值。影响ETCO2因素主要有机体因素和设备因素。(1)机体因素:①影响CO2产生:体温、代谢情况、药物等;②影响CO2运输:心输出、肺灌注;③影响通气:阻塞性及限制性肺疾病,呼吸频率;④通气血流比例变化。
(2)设备因素:①呼吸机设置、故障,管道脱落、阻塞及漏气;②取样管堵塞,取样部位及速率。
如果ETCO2波形突然变零或基本接近于零(图3),排除了机器故障和其他原因后,首先考虑“没有血”或“没有气”,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提示出现了骤停事件,也许是心脏骤停,也许是呼吸骤停。ETCO2波形的变化可以作为其他监测的补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PETCO2一直处于低水平,当PETCO2突然大于40 mmHg,则提示自主循环恢复(图4)。2024年发表的一项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分析了儿童心肺复苏期间ETCO2、心肺复苏质量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纳入234例患者,结果发现,ETCO2≥20 mmHg组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显著大于ETCO2<20 mmHg组;平均ETCO2≥20 mmHg与心肺复苏期间较高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的心肺复苏通气率和较短的心肺复苏前停搏持续时间有关。不同ETCO2组的胸外按压率、深度和比例没有差异。复苏前的时间越长,ETCO2往往越低,这也反映了患者复苏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所以,通过监测ETCO2可以评估心肺复苏效果,ETCO2越高,往往提示复苏效果越好。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对有关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的建议予以合并,其中指出:在ACLS复苏期间持续测量动脉血压和ETCO2的做法可能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质量。在此之前已经有文献进行了相关研究。2010年AHA指南中提出,当PETCO2<10 mmHg,首先应设法改进心肺复苏的质量;其次,这可能提示患者的预后往往会非常差。复苏成功者PETCO2明显高于复苏失败者,PETCO2持续<10 mmHg患者的病死率接近100%。2017年《中国急诊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专家共识》推荐监测ETCO2协助判断自主循环恢复,在心肺复苏的高级生命支持阶段,ETCO2数值突然上升10 mmHg以上,预示自主循环恢复,但复苏过程中ETCO2数值的变化受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药物以及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需联合动脉血压等其他指标判断自主循环是否恢复。从2024年发表的这篇文章中可以发现,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ETCO2数值为20~30 mmHg,在心肺复苏最初的前10 min,曲线呈上升趋势;而自主循环未恢复患者的ETCO2数值持续低于20 mmHg,没有上升趋势和明显改变,这也提示复苏效果并不理想。自主循环恢复患者ETCO2随时间的变化大于自主循环未恢复患者。目前公认的能够证明气管插管在气管内的正确方法有三种:①明确看到导管在声门内;②看到ETCO2的正常图形,这种方法更加直观,且反应快,操作方便(图5);③支气管镜技术是判断导管位置的“金标准”,但其使用不便。
图5 二氧化碳图用于确认气管插管位置
注:该二氧化碳描记功能在插管期间,在竖轴上显示不同时间的PETCO2,患者插管后,就会检测PETCO2,用于确认气管插管的位置。呼吸期间PETCO2会不断变化,并在呼气末达到最高值。如果气管导管误插入食道,尽管在食道内会有一定的残留气,但其没有正常的通气功能,所以ETCO2会迅速下降(图6)。需要注意的是,评估气道的前提是循环状态良好,如果循环状态不好,则无法进行评估。因为“血”和“气”的存在是波形出现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患者循环进入相对稳定阶段,通过ETCO2可以评估患者的通气功能。(1)逐渐上升(图7):ETCO2越来越高,提示可能出现呼吸频率下降、潮气量减低导致的通气不足。(2)逐渐下降(图8):ETCO2越来越低,提示呼吸频率增加、潮气量增加导致的通气过度;以及休克、心衰、肺灌注减少等。(3)突然下降(图9):提示气管插管移位(如进入食管或意外脱管);气道或气管插管阻塞;呼吸停止、循环停止;呼吸机失常或松脱。(4)基线逐渐上升(图10):提示呼吸机呼出阀有故障或呼出端过滤器阻塞,以及吸气流速低或吸气时间短。(5)其他:如图11所示,A图提示气管插管或前端呼吸机管道漏气,气囊漏气,或气管插管型号对患者来说相对偏小;B图提示气管插管扭曲或部分阻塞,气道异物、痰液堵塞,或者气道痉挛;C图提示不对等的肺通气(如侧卧位通气),气管插管管端抵达气管隆嵴导致双侧肺通气不对等;D图提示不规律呼吸,见于严重脑损害的患者,各曲线波大小、形态和高度毫无规则,ETCO2平均值高于正常。在复苏过程中,高ETCO2可能意味着:①在复苏前存在气道问题;②有更好的按压水平;③发生休克的可能性大;④提升生存的可能性;⑤脉搏恢复。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可以发现,ETCO2的最佳切点是19.6 mmHg(灵敏度为0.67;特异度为0.53;ROC曲线下面积为0.57(95%CI:0.496~0.647)。提示我们,如果ETCO2>19.6 mmHg,患者的预后可能更好,生存概率更高。如果ETCO2<19.6 mmHg,则其生存的概率可能就低一些。我国学者开展的不同时长ETCO2对心肺复苏结局的比较研究表明,ETCO2<10 mmHg为判断复苏失败的临界值,ETCO2≤10 mmHg的状况持续10 min,特异性最高,其阳性预测值(PPV)达到100%。
ETCO2监测是一种无创、便捷、实时、连续的功能检测指标。正常人的ETCO2值范围为32~43 mmHg,正确解读ETCO2波形是临床应用的关键,另外需要注意指标的影响因素,排除干扰因素。ETCO2在心肺复苏中应用包括:提示骤停事件,评估心肺复苏效果,评估人工气道,监测通气功能,预测预后等。
[1] Razi E, Moosavi GA, Omidi K, et al. Correlation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 with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 Arch Trauma Res, 2012, 1(2):58-62. [2] Delerme S, Freund Y, Renault R, et al. Concordance between capnography and capnia in adults admitted for acute dyspnea in an ED[J]. Am J Emerg Med, 2010, 28(6):711-714. [3] Morgan RW, Reeder RW, Bender D,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End-Tidal Carbon Dioxide During Pediatr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and Survival[J]. Circulation, 2024, 149(5):367-378. [4] 急诊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专家共识组. 急诊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5):507-511. 颜卫峰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呼吸及内科危重症;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变态反应专科医师分会理事,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手术麻醉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