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抗真菌药物的血药浓度与疗效/不良反应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临床应对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以优化药物剂量,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范围内,提高治疗成功率,同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侵袭性真菌感染特点
文献来源:Boroujeni Z B, Shamsaei S, Yarahmadi M, et al. Distribution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Molecular epidemiology, etiology, clinical conditions, diagnosis and risk factors: A 3-year experience with 490 patients under intensive care[J]. Microb Pathog, 2021, 152:104616.
常用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 1. 伏立康唑
1Patterson TF,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63(4):e1-e60.
2Warris A, et al.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9, 25(9):1096-1113.
3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 中华内科杂志,2017,56(6):453-459.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2014,52(6):426-429.
◆ 伏立康唑主要不良反应
(1)视觉障碍:当药物在体内的谷浓度>3 μg/ml时,出现辨色异常、视物模糊、畏光的发生风险增加。
(2)神经系统异常:当药物在体内的谷浓度>5.5 μg/ml时,脑病、音乐幻觉、失眠、周围神经病变等出现概率增加。
(3)肝功能异常:谷浓度>5 μg/ml,转氨酶水平异常。
(4)心功能异常:谷浓度高时易发生心律失常、早搏、QT间期延长。
(5)皮肤表现:研究发现,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关系并不大。但当给予低剂量伏立康唑时,面部红斑、唇炎、鳞状细胞癌、光敏反应等皮肤表现的发生率较低。
上述不良反应多是可逆的,当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时,这些不良反应可以消失。多数不良反应与体内药物暴露水平相关。因此,控制体内药物暴露水平,对于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至关重要。
◆ 体内药物暴露水平与谷浓度
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后,机体通过吸收使体内药物浓度升高,当以清除为主导时,药物浓度下降,直至下一次给药,随着药物在体内的不断累积,药物整体的暴露水平不断攀升,直至趋于平稳,即药物峰浓度和谷浓度之间的波动差异相对一致,此时我们认为给药后达到了稳态。在稳态时,下一次用药前,药物浓度最低,称为谷浓度。对于包括伏立康唑在内的多种药物,我们期望监控的药动学/药效学目标是AUC/MIC比值。AUC不容易获得,但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时,其谷浓度往往与AUC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所以,我们只需要监控谷浓度,使其达到理想范围,即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成功率,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如果给予负荷剂量药物时,药物浓度会快速升高,其达到稳态的时间也会大大提前。
图片来源:丁香园
◆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影响因素
伏立康唑通过CYP450(主要为CYP2C19)酶进行代谢,同时还可以通过CYP3A4等其他酶辅助进行相应的药物代谢。当患者CYP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肝药酶活性改变,如果患者代谢酶的能力较弱,则其CYP2C19对伏立康唑的代谢能力下降,进而导致伏立康唑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升高。而对于同样通过肝脏进行代谢的药物,会产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他克莫司治疗的器官移植患者,如果同时使用伏立康唑,那么他克莫司在体内的药物浓度会显著升高。
相较于其他种族人群,中国人群CYP2C19弱代谢者占比相对较高,为19.8%,非洲人占比约为2.8%。所以对于亚洲人群,尤其要注意CYP2C19弱代谢患者体内药物浓度升高的问题。多种药物都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它们可能与伏立康唑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同时,伏立康唑也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血药浓度。所以既往有原发疾病的患者,合并用药在所难免,因此血药浓度可能有明显改变。
◆ 伏立康唑的非线性药动学
大多数药物体现的往往是线性药动学的特征,即当药物剂量成倍增加时,其AUC(药物暴露量)往往也随之成比例增加。但伏立康唑则表现出非线性动力学,其肝代谢量可呈现饱和,当伏立康唑在体内浓度较大时,代谢酶不足,仅有部分伏立康唑能够被代谢,这就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清除速度大幅减慢,进而导致药物半衰期显著延长。因此当增加剂量时可能出现药物浓度大幅增加,而减少剂量时药物浓度可能大幅下降,这对调整药物剂量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 伏立康唑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
儿童患者在吸收生物利用度、药物清除率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与成人剂量相近时呈线性药动学,高剂量时呈非线性药动学。一项儿童患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观察人群中纳入了112例2~12岁免疫抑制儿童患者,26例免疫抑制青少年患者和35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研究分别比较了第7天给予儿童患者7 mg/kg、8 mg/kg、9 mg/kg、10 mg/kg q12h口服与成人患者200 mg q12h口服之间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12)。结果发现,儿童患者PK个体差异较大;儿童患者接受9 mg/kg q12h口服给药时的中位AUC0~12(15.1 μg·h/ml)略高于成人患者(200 mg q12h口服;中位AUC0~12,11.7 μg·h/ml);儿童9 mg/kg(最大剂量350 mg)q12h口服与成人患者200 mg q12h口服维持剂量相匹配。
而笔者医院的监测数据显示,首次进行谷浓度监测时,35例儿童患者中有51.4%达不到<1 μg/ml的目标,而在402例成人患者中13.4%达不到该目标。因此,对于儿童患者,更应警惕用药剂量不足,并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
◆ 治疗药物监测(TDM)方案及时机
关于伏立康唑的治疗时机在多部指南中也有提及。欧洲指南对于伏立康唑的监测时间和目标范围也有明确规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指南中的监测时机是在给药后2~5 d,更多的是基于给予了负荷剂量后的监测,但实际上通过负荷剂量,药物可以快速达到稳态,我们才能够在3 d左右的时间监测谷浓度;如果没有给予负荷剂量,基本上在5~7 d后,药物才能够达到稳态水平。
文献来源:Ullmann A J, Aguado J M, Arikan-Akdagli S,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pergillus diseases: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2017 ESCMID-ECMM-ERS guideline[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8, 24 Suppl 1:e1-e38.中国伏立康唑TDM指南(中国药理学会TDM专委会)
2018年,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批准制定了《伏立康唑个体化用药指南》,其中也建议伏立康唑的血药谷浓度应该维持在0.5 mg/L以上,推荐中国人群伏立康唑的血药谷浓度应维持在5 mg/L以下。
2. 泊沙康唑 3. 伊曲康唑 小 结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