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登录
方式

为重症救治赋能

为患者康复加速

当前位置:首页 重症实战 前线战疫

我国Omicron变异株所致重症COVID-19的流行病学

黄可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发布于2023-01-30 浏览 3421 收藏

作者黄可

单位: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从2019年年底直至现在,COVID-19已经导致了大量死亡。2022Lancet [1],2020—2021年期间,估算全球因COVID-19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为1820万,其中我们国家死亡人数为1.79万,这也意味着,按照没有COVID-19时的平均死亡率,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包括直接感染导致的死亡、感染后间接死亡以及非感染因素造成的额外死亡人数极为庞大。2022年底,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全国各地都面临Omicron感染引起的死亡率升高的问题。

图片

图源:Lancet, 2022, 399(10334):1513-1536.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株B.1.1.529于2021年11月在南非首次发现,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关注VOC”的变异株并命名为Omicron。Omicron变异株在受体识别区具有15个突变,而2021年在全世界主要流行的Delta株在受体识别区仅有2个突变,Gamma株和Beta株都有3个突变,Alpha株只有1个突变。Omicron变异株的15个突变使其具有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迅速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流行毒株。
图片

Omicron从最早的变异株逐渐发展到后来各种各样的分支变异株,包括2022年年初在天津引起疫情的BA.1毒株,以及2022年上半年在上海引起疫情的BA.2毒株。最近在我们国家流行的是BA.5.2和BF.7毒株。在美国迅速增长的XBB毒株和BQ.1.1毒株,这些都属于Omicron变异株的分支变异株。

图片

图源:https://www.acrobiosystems.cn/A4936-.html

Omicron变异株是我国目前流行毒株,BF.7是北方主要流行毒株,BA.5.2是南方主要流行毒株。而Alpha、Beta、Delta毒株已成为过去,在全世界基本已经消失。在我们国家近期的流行株中也没有Alpha、Beta、Delta毒株被检出。根据我国CDC监测数据,在美国流行的XBB.1.5、BQ.1、BQ.1.1等新出现的毒株暂未在我国形成大规模流行。
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前期毒株存在一些差异。英国ZOE COVID研究根据年龄、性别、疫苗接种情况1:1匹配了4990例Delta和Omicron BA.1流行期间的患者,结果发现,咽痛症状显著增加,嗅觉丧失显著减少,出现经典症状(发热、持续咳嗽、嗅觉丧失三者之一)的Omicron患者显著减少[2]。另一项发表于BMJ 研究对比了21家美国医院Alpha、Delta和Omicron变异株住院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发现在未接种疫苗人群和接种疫苗人群中,都是Delta变异株的院内病死率最高,而Alpha变异株和Omicron变异株的差异不明显[3]。这也说明,与Delta变异株相比,Omicron变异株所致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是降低的。

图源:BMJ, 2022, 376:e069761.

另一项发表在JAMA上的研究报道了美国马萨诸塞州在Delta和Omicron流行期间的超额死亡情况结果显示:Omicron流行前8周的超额死亡[2294(95%CI 1795~2763)]高于Delta流行的23周[1975(95%CI 671~3297)][4]。虽然Omicron导致的病死率下降,但是感染人数大幅上升带来的人群死亡率增加仍不容忽视。
我们国家在2022年上半年有两次Omicron变异株导致的疫情暴发,2022年1~2月,我国天津BA.1导致的疫情中,报道显示共有430例COVID-19病例,重症率为0.5%,无危重型病例,无死亡病例[5]。2022年3~4月,我国上海在初始非重症且没有不稳定基础疾病的33816例COVID-19患者中,BA.2导致重症的比例为0.065%(22例)【CDC数据】。
导致重症和危重型病例的比例在不同人群中不同,Risk group定义为≥60岁,Non-risk group定义为<60岁,在≥60岁的高危人群中,Omicron变异株导致的重型和危重型的比例为0.2%,而在<60岁的非高危人群中,没有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所以,在我们国家,Omicron变异株,尤其是BA.2变异株在上海导致的重症患者几乎都是≥60岁。根据上海市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估算,2022年2~6月BA.2在上海导致COVID-19的重症率为0.27%,病死率为0.09%,感染率为2.74/100人,重型/危重型发生率为6.34/10万人,死亡率为2.42/10万人[6]

图片

图源: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2, 11(1):2800-2807.
Omicron变异株的临床毒力弱于Delta株,但与原始毒株/早期突变株相比,可能无明显降低或仅小幅降低。在美国报道的数据中,与Alpha变异株相比,Omicron变异株导致住院患者死亡风险并没有明显下降,只是低于Delta变异株,但Omicron部分新变异株(BA.4/BA.5,BQ.1等)的免疫逃逸更强,传播能力也显著增强,虽然病死率低,但高传播/高感染带来的人群死亡率升高不能忽视。所以,国际上有专家也提出了一个看法—Omicron is Milder, but not Mild,Omicron变异株所致感染并不是特别轻的疾病,因为它会造成大量的人群感染,进而带来人群死亡率的升高。

参考文献

[1] COVID-19 Excess Mortality Collaborators. Estimating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VID-19-related mortality, 2020-21[J]. Lancet, 2022, 399(10334):1513-1536.

[2] Menni C, Valdes A M, Polidori L, et al. Symptom prevalence, duration, and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 in individual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during periods of omicron and delta variant dominanc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ZOE COVID Study[J]. Lancet, 2022, 399(10335):1618-1624.

[3] Lauring A S, Tenforde M W, Chappell J D, et al. Clinical severity of, and effectiveness of mRNA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from omicron, delta, and alpha SARS-CoV-2 vari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BMJ, 2022, 376:e069761. 

[4] Faust J S, Du C, Liang C, et al. Excess Mortality in Massachusetts During the Delta and Omicron Waves of COVID-19[J]. JAMA, 2022, 328(1):74-76. 

[5] Zheng H, Cao Y, Chen X, et al. Disease profile and plasma 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post-vaccination Omicron BA.1 infection in Tianj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J]. Cell Res, 2022, 32(8):781-784.

[6]Chen X, Yan X, Sun K, et al. Estimation of disease burden and clinical severity of COVID-19 caused by Omicron BA.2 in Shanghai, February-June 2022[J].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2, 11(1):2800-2807. 

作者简介



图片

黄可


  •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主治医师

  • 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专业委员会秘书

  • 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专委会秘书


*本文根据“Omicron变异株所致重症Covid-19临床救治实战系列”第一期专题视频整理,感谢黄可医师予以审核。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20-2025 北京医麦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9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