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登录
方式

为重症救治赋能

为患者康复加速

当前位置:首页 脏器支持 ECMO

ECMO患者院内感染防控策略

宋立强 西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发布于2024-06-18 浏览 1651 收藏

作者:宋立强

单位:西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图片
一、ECMO院内感染现状


目前,ECMO院内感染的定义尚不统一。国外文献使用的相关名词有:ECMO-related infections,ECMO-related nosocomial infections,ECMO-associated nosocomial infections,ECMO-device-related infections(此概念在时间界定方面尚未一致,从上机24 h,至撤机30 d,均有文献报道)。

对于ECMO相关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的界定,不同研究的标准各异。大多数研究不分病原体起源,包括所有在ECMO期间发生的BSI。也有研究仅考虑原发性血流感染(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PBSI),即血培养阳性且无其他原发部位明确感染的证据。PBSI占全部BSI的19%~83%。相对于原发性感染,继发性血流感染主要包括以下原发感染病灶: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49%~100%的感染继发于VAP;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不足1/2的感染继发于中心静脉置管;③ECMO插管局部感染:12%~60%与BSI相关;④ECMO装置相关感染:可能继发BSI,需要同时采集外周血、患者血管管道、氧合器的定量血液样本进行识别。

基于临床实际,按照明确的病因可以将ECMO院内感染分为两种:①ECMO相关感染(直接相关病因),即由ECMO操作、导管、膜肺等因素直接导致的感染;②ECMO辅助期间合并感染(无直接相关病因),包括ECMO辅助期间合并的感染,如VAP、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肠源性感染及其他原因导致的BSI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无论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出现最多的仍是院内感染常见的三管相关感染,即VAP、BSI和UTI。

2024年Anaesth Crit Care Pain Med 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ECMO患者感染的综述,汇总了近10余年的研究报道,结果显示:不同时期研究报道的ECMO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各异,总发生率为23.9%~75.5%。其中有文献报道VAP的发生率为60.6%,BSI的总发生率为22.6%~76%,PBSI在所有BSI中占比12%~71%。文章总结了BSI的主要病原体,最多的是革兰阴性(42%),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38%),真菌占15%。

重症新冠患者的涌现导致全球ECMO支持数量显著增加,也为相关院内感染情况提供大量临床数据。2023年一项研究回顾了多伦多总医院2020年3 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ECMO支持的COVID-19患者BSI和VAP发生情况。在136例研究期间接受ECMO治疗的COVID-19患者中,81例(59.6%)发生BSI,主要病原体为肠球菌、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3例(68.4%)发生VAP,主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该研究并未发现院内感染(BSI和VAP)与ECMO死亡率有直接关联。法国一项研究分析了ECMOSARS登记册中701例患者的数据,该登记册包括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法国41个ICU接受ECMO治疗的COVID-19患者。ECMO相关感染总发生率为36%,其中VAP发生率为19%,BSI发生率为26%。该研究也认为院内感染与住院死亡率无直接相关性。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时间图可以看出,ECMO使用前2周是发生院内感染的直线上升期,随后趋于稳定。综合多项研究也发现,ECMO相关院内感染中,BSI主要病原体为肠杆菌和肠球菌,VAP主要病原体为肠杆菌。

2023年我国学者发表了一项10年回顾性研究,调查了院内感染对心脏手术后接受VA-ECMO的成年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接受VA-ECMO的患者发生多部位感染,其中下呼吸道感染(LRTI)最多见的病原体为革兰阴性杆菌;BSI最多见的病原体是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稍逊;手术部位感染最多见的病原体也是革兰阴性杆菌,UTI发生率低。总体而言,心脏术后接受VA-ECMO的患者70.5%的院内感染病原体为革兰阴性杆菌。该研究认为院内感染是导致ECMO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综合大量研究,ECMO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①ECMO前病情严重程度:病情重,重要器官损伤或衰竭,ECMO治疗后院内感染发生率高。②ECMO时程:ECMO支持时间长(>6 d)是导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③ECMO方式:VAV-ECMO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④患者的基础情况: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性肺炎、心脏移植等情况下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较大。
图片
二、ECMO感染病原体溯源


体外循环设备相关病原体是感控领域关注一时的医学事件。在欧洲多国(荷兰、德国、英国、法国、瑞士、爱尔兰、西班牙)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香港均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暴发了热交换器相关感染,调研的设备为Liva Nova公司的 STöckert 3T热交换水箱(HCUs)。此类感染的病原体为奇美拉分枝杆菌。变温水箱是一个独立的装置,是可以过滤自来水的水箱,作为传递流体来控制患者血液和心脏停搏液的温度。水箱不是完全密闭的,操作时可能需要打开水箱加水等。水箱下面的空间容纳一个散热器来驱散水冷却产生的多余热量。这种散热器的功效是由风扇通过加热器两侧冷却器的通风孔打开而增加的。对于手术时间超过2 h的患者以及植入假体材料的患者,容易发生奇美拉分枝杆菌感染。尽管采用了更严格的消毒措施,一旦奇美拉分枝杆菌在水回路中定植,就几乎不可能再从HCUs设备中清除。这是由于细菌富含脂质的细胞壁和生物膜内的高渗透压,使它们对普通消毒剂具有高度抵抗力,并且很容易在水循环过程中形成气溶胶。因此,欧盟疾控中心建议,尽可能将HCUs移至手术室外或将HCUs放置在距离手术台最远的地方,排气口远离患者。

针对ECMO的热交换水箱也开展了相关病原体研究。德国研究发现在18个水样中有9个检测到奇美拉分枝杆菌,118例ECMO患者中76例进行支气管标本分析,在3例未发现分枝杆菌感染迹象的患者中发现了分枝杆菌和嵌合体,因此推测患者有感染的危险。英国研究发现水样产生了含有多种微生物的高总活菌计数(tvc),包括奇美拉分枝杆菌,消毒能导致tvc减少和奇美拉分枝杆菌根除。瑞士研究发现HU35的定植与人类疾病之间还没有确凿的联系。意大利研究中,Stockert 3T(LivaNova)的308份水样非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65.5%,装置阳性率为59.5%(157/264);Maquet HCU40 (Getinge)水样的阳性率为13.6%(6/44),装置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频率较低(33.3%)。研究认为,消毒程序可有效降低细菌tvc,但是消毒前(50.1%)和消毒后(55.7%)样品均检测到非结核分枝杆菌。有专家认为制造商的消毒程序是无效和/或不充分的,在有效的消毒方案出现之前,将非结核分枝杆菌污染风险降至最低的唯一方法是密切监测。


图片
三、ECMO院内感染防控措施


院内感染的防控需要综合性措施,涉及患者、设备、环境、药物及监控等多个方面。简述如下:

1. 环境

高洁净手术操作环境;单间隔离、专人护理。ECMO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更易受到感染的影响。为了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防止多重耐药菌的扩散,建议将ECMO患者与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严重感染、伤口污染的患者分开。如果条件允许,应为ECMO患者提供单间隔离,做到专人护理,并在床边做好隔离标识,落实隔离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2. 皮肤

心肺复苏使用机械胸外按压装置,避免备皮刀。条件允许时,建议在手术室、导管室等洁净程度较高的环境下实施ECMO。但ECMO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转运风险高,需紧急在ICU、急诊室等场所床旁上机。洁净度低的环境、床边的仪器设备、患者衣物等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在置管过程中应严格实施最大范围的无菌屏障,以避免污染增加感染风险。ECMO上机前,建议医护人员在保证按压质量的前提下,尽早从徒手心肺复苏(CPR)转为机械胸外按压装置,以减少污染无菌台面的可能。此外,研究发现,皮肤准备过程中使用备皮刀容易损伤毛囊,进而增加感染风险。因此,不建议在ECMO上机前使用备皮刀,可使用电推剪进行术野毛发清理以减少毛囊损伤与感染。


3. 皮肤压力损伤
避免相关的皮肤软组织感染。ECMO辅助期间做好预防压力性损伤日常管理,避免局部受压,定期翻身,保持受压部位皮肤整洁、干燥。ECMO管道会带来额外的皮肤压力性损伤机会,如导管与皮肤缝合周围部位容易因缝合过紧、管路跨关节部位在体位改变时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等。另外,ECMO患者常伴有皮肤水肿,如果没有及时调整管道固定,也会增加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有研究建议可在高危部位导管下方衬垫无菌纱布、减压贴或水胶体敷料等材料以降低压力性损伤风险。俯卧位通气治疗同时会带来新的压力性损伤机会,因此,需特别注意调整ECMO管道固定部位避免受压,重点关注耳、颊、眼、肩、髋、膝、脚趾、乳房、生殖器等部位的皮肤保护。因此, 对于ECMO患者应注意: 避免受压, 定期翻身, 衬垫减压, 清洁干燥。
4. 管路
(1)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外科切开后备。ECMO置管通常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和外科切开置管等方式,而各中心所采用的置管方式有所不同。创口越小,皮肤及血流感染发生的概率越低。与外科切开置管相比较,采用经皮穿刺置管,置管处感染的发生率更低,严重感染需要外科干预的频率也更低。超声引导下穿刺能有效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减少穿刺相关的损伤。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可降低CRBSI发生率。在ECMO上机时建议首选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
(2)置管处、连接处每日感染评估和封闭,清除排泄,氯己定消毒。①置管伤口:60.5%的ECMO中心按需(污染、敷贴粘贴不良等)换药,25.9%的ECMO中心每日换药,两者感染发生率相近。②管路和接头:氯己定消毒能够降低BSI的发生率及细菌在ECMO管路的定植(38.8%的中心)。③全身皮肤:氯己定进行每周三次的全身消毒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④口腔:氯己定进行每日两次口腔护理能降低唾液中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
(3)避免使用长期静脉通路、管路完整性破坏。避免长期留置静脉通路 (如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静脉输液管道、长期血透导管等),病情允许情况下应尽早移除。ECMO管路是高危导管,完整性对感染预防至关重要。应尽量避免在ECMO管路进行采血和输液等操作。ECMO辅助期间需行膜肺压力监测、CRRT等操作时,应使用无针连接,可避免管路的损伤,减少细菌定植的机会。
5. 镇静
患者病情稳定,尽早实施浅镇静策略。镇静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明显增加,而深度镇静与不良预后相关,包括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增加、认知能力下降,甚至长期死亡率增加等。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约28%的ECMO中心在插管后的48 h内的镇静目标是“冷静和合作”。置管后12~24 h内实施浅镇静策略,以减少氧气消耗,优化通气,实现更好的循环稳定。超过2 d后实施浅镇静策略,将RASS评分维持在0~2分是安全的。咪达唑仑和芬太尼是镇静镇痛的首选药物。必要时可以实施清醒ECMO策略。此外,还应关注氧输送与氧需求的平衡,如氧输送提高困难,需采用深镇静策略来降低机体的氧需求,以减少氧债。
6. VAP
遵循VAP集束化干预策略,包括器械相关预防措施,操作相关预防措施,药物预防,集束化预防方案。尽可能选用无创通气;尽早脱机;避免不必要的深度镇静,定期唤醒并行自主呼吸训练;早期康复训练;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气囊充盈压应保持不低于25 cmH2O;抬高床头30°~45°; 氯己定口腔护理; 每周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 污渍及时更换;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7. 肠内营养
24~48 h开通专门通道,每4 h评估胃潴留情况。早期的肠内营养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道血流灌注,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与肠外营养相比,幽门后喂养更能降低患者反流误吸的风险,减少VAP的发生。如果胃残留量为200~500 ml,应采取加用胃动力药或留置空肠管等措施以降低误吸风险。相关研究发现,当患者的饮食状况不确定或未知时,胃部超声是最有用的评估误吸风险的方法。
8. 培养监控
按需送检血液培养,适时送检其他部位管路标本。细菌学培养在早期感染识别和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流、气道和尿路是这类患者感染的主要来源。对于ECMO辅助患者,有的中心建议每周进行一次血液细菌学培养,也有研究建议增加培养的次数。国外调查表明,有34.1%的ECMO中心常规每日抽取血培养。通过增加培养的频率不仅能对细菌进行识别,还能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有利于尽早控制感染。但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常规每日血培养的阳性率较按需血培养低,常规每日血培养与血流感染的诊断率呈负相关,另外,过多的血培养会增加医源性失血。因此,建议在ECMO辅助期间按需送检血培养,不建议每日抽取血培养。可根据临床情况增加气道、尿路、导管等其他部位的培养频率以早期识别感染的发生。对于肺部感染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mNGS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对于常规检测未明确病原学诊断的危重患者,应尽早选择mNGS检测。
9. 药物预防
不预防使用,怀疑或确诊血流感染时尽早应用。尽管在ECMO辅助期间,患者存在各种ICU获得性感染的风险,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疗效并不明确,ECMO患者上机后不建议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对于上机环境相对复杂,无菌条件差,感染风险高的患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皮肤软组织常见的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参照外科手术Ⅰ类切口管理要求,建议经皮穿刺或切开前0.5~1.0 h内预防性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于高危患者及存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高发的医疗机构,可考虑使用万古霉素。建议单次给药,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包括整个置管过程即可,如置管前无法完成给药,应在置管后1 h内完成。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h会增加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目前尚缺乏关于ECMO辅助期间使用抗生素治疗血流感染的证据。结合其他研究,早期使用抗生素能尽早的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存活率。因此,建议对怀疑或确诊血流感染的患者,尽早开始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的使用需要结合当地的流行病学情况,并评估使用抗生素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由于循环管路中的驱动泵、氧合器等部位对药物的吸附及管路增加了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ECMO对机体的炎症反应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了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及疗效,ECMO辅助期间应进行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维持抗生素浓度在治疗水平以上,以确保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ECMO辅助期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较其他患者高,因此需要关注患者是否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能更好地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征象,如瓣膜组织结构的破坏、赘生物形成等,对于经胸超声心动图不能确诊的心内膜炎应及时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日本开展的一项ECMO预防性抗感染全国性调研显示,预防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6.4%和59.8%。39%的医院在ECMO期间给予抗生素预防,第一代头孢菌素是最常用的药物。


图片
四、小结


ECMO的使用原则是“应上尽上,应撤尽撤”。院内感染是ECMO失败及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针对ECMO相关院内感染,应围绕“外部环境、患者本身、设备相关、整体管理”四方面,开展全程立体式的感染防控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ECMO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

[1] Peña-López Y, Machado MC, Rello J. Infection in ECMO patients: Changes in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J]. Anaesth Crit Care Pain Med, 2024, 43(1):101319. 

[2] Tan C, Hota SS, Fan E, et al. Bloodstream infection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supported b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23, 44(9):1443-1450. 

[3] Nesseler N, Mansour A, Schmidt M, et al.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VID-19 supported with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Crit Care, 2024, 28(1):54. 

[4] Li X, Wang X, Wang L, et al. Impac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n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 in Adult Patients Under 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J]. Infect Drug Resist, 2023, 16:4189-4200. 

[5] Yiek WK, Coenen O, Nillesen M, et al. Outbreaks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linked to water-containing hospital equi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J]. Antimicrob Resist Infect Control, 2021, 10(1):77. 

[6] Trudzinski FC, Schlotthauer U, Kamp A, et al.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Mycobacterium chimaera detection in thermoregulatory devices used for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Germany, 2015 to 2016[J]. Euro Surveill, 2016, 21(46):30398. 

[7] Garvey MI, Phillips N, Bradley CW, et al. Decontamination of an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 Contaminated With Mycobacterium chimaera[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7 Oct;38(10):1244-1246. 

[8] Ditommaso S, Giacomuzzi M, Memoli G, et al. Failure to eradicate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upon disinfection of heater-cooler units: results of a microbi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northwestern Italy[J]. J Hosp Infect, 2020, 106(3):585-593. 

[9] Kondo Y, Ohbe H, Aso S, et al. 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during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Ann Am Thorac Soc, 2021, 18(11):1861-1867. 

[10] Hara Y, Yatabe T, Kikkawa K, et al. Current status of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during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in Japan: a national survey[J]. J Artif Organs, 2022, 25(2):178-181. 


    作者介绍    

图片

宋立强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危重症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等学术职务。牵头成立了西北呼吸危重症联盟、重症肺炎诊治协作网及呼吸机培训学院。曾赴美国盐湖城IMC医学中心学习重症监护医学1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4项、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课题6项,发表论著72篇,参编著作18部。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


点我观看视频.jpg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20-2024 北京医麦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983号